图片
前言
华夏(血缘)三祖——黄帝-颛顼-帝喾,确立宗法传承,铸就五千年文明连续性。
中华(文化)三祖——炎帝-黄帝-蚩尤,打破胜败史观,以融合基因奠定“多元一体”根基。
五族(汉满蒙回藏)共和,终结封建夷夏之防,将多民族共同体写入现代宪法。
三者从血缘认同、文化包容、政治整合层层递进,共同解答“何以中国”——从宗族血脉到文明共识,终成56民族共擎五星的盛世山河。
图片
图片
华夏(汉族)三祖:血缘与文化的双重坐标
按照传统史观,华夏(汉族)三祖,即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。
具体来说,《中国通史简编》定论:“此三人(黄帝、颛顼、帝喾)为汉以前公认的华族血缘始祖”。
1.黄帝。
华夏共主,姬姓始祖,创文字、制衣冠、定音律,整合黄河中游部落,奠定农耕文明根基。
2.颛顼。
黄帝之孙,“绝地天通”改革宗教,确立神权与王权分离制度,首次统合中原部落联盟。
3.帝喾。
黄帝曾孙,商周共同先祖,制定历法、设立官职,开创“仁德治国”范式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种说法存在争议,而主要争议点就在于炎帝没有入选,让很多人愤愤不平。
图片
中华三祖:从胜败对立到民族共祖的惊天逆转
1992年历史学家任昌华提出“三祖文化”,将蚩尤与炎黄并列,算是开启了“蚩尤的正名运动”。
蚩尤部落实创最早青铜兵器(山东焦家遗址出土铜渣),被认为是苗、瑶等南方民族奉其为始祖,印证“败者为寇”史观的破除。
时至今日,河北涿鹿蚩尤坟至今受祭,碑文刻“中华文明,三祖开疆”。
图片
毫无疑问,蚩尤的加入,其实刚好暗合了黄帝时期的和合文化。
据传,涿鹿之战后,黄帝在釜山举行“合符大典”,做了许多整合之举。
1.融合三大部落图腾——熊、牛、鸟,以及其他部落的图腾,创造龙图腾。
2.确立“修德振兵”、“多元共融”治国理念。
在一些学者看来:河北砚山遗址出土带东夷文化箭镞的骸骨,或许可以印证三大族群——炎帝部落、黄帝部落、蚩尤部落血战后的大融合。
图片
五族共和:近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构建蓝图
事实上,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界定,与五色国旗的象征有关。
1.汉族是中原农耕主体,占当时人口93%,是五色旗里的红色。
2.满族代表东北及京畿旗人,是五色旗里的黄色。
3.蒙古族代表漠南漠北各部,是五色旗里的蓝色。
4.回族代表西北穆斯林族群(含维吾尔、哈萨克),是五色旗里的白色。
5.藏族代表青藏高原诸部,是五色旗里的黑色。
说起来,五族共和的实现,经历了从思想交锋到宪法实践。
第一阶段,梁启超驳斥革命派“排满”主张,疾呼“合汉满蒙回藏组成一大民族”。
第二阶段,1912年《临时约法》规定:“西藏、青海、蒙古为自治区域”。
第三阶段,清帝退位诏书明示:“仍合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”。
图片
图片
后语
从华夏三祖到中华三祖的转变,打破了“成王败寇”史观,证明冲突终将走向融合。
而五族共和的出现,则超越“驱逐鞑虏”局限,宣告了中华多元一体不可分割。
说到底,它们其实就是中华融合基因的三次觉醒,妥妥属于是中华文明的融合史诗。
事实上,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融合史诗,让“和而不同”的血液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。
故而,今天的中华儿女,才可以有机会淡然自若地欣赏中华大地的诸多人文景观。诸如,在陕西黄帝陵抚摸千年古柏(据传是黄帝手植),在湖南苗寨共舞蚩尤拳(战神祭祀),在北京故宫仰望五色旗(共和象征)…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